最近有读者询问,清代的皇子为什么有的封亲王、郡王,有的却是贝勒、贝子? 皇子到底如何分封,清代有具体的标准吗? 御史查阅了相关的史料,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。 两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,即清代皇子分封有什么具体标准?

从史料的情况来看,皇子分封是没有标准的,主要取决于皇帝的意愿。 总结起来,大致有以下几点:一、以军功论爵等 关外时期,尤其是努尔哈赤时期,宗室爵位没有形成定制。

诸皇子的爵位都以“贝勒”相称,不过不是所有的皇子都是贝勒,只有那些领旗或是辖有八旗牛录的皇子才能称为贝勒。 天命一朝,有四大贝勒和诸小贝勒之别。 独领一旗或二旗的,如代善、阿敏、莽古尔泰、皇太极为“四大贝勒”,其他辖数个牛录的的皇子、皇侄则是小贝勒。 皇太极改元称帝后,定宗室爵位十二等,最高者为和硕亲王。

但崇德一朝,亲王仍是八旗旗主,余者为郡王、贝勒、贝子。 清初时期,皇子晋封亲王的唯一标准就是军功,不分嫡庶长幼。 二、以嫡庶及生母身份而论 康熙生育的皇子最多,他们所获得的爵位也是不一样的。 至于年幼皇子,则都是在雍正朝或是乾隆朝才分封爵位的。

这一年胤禔被封为直郡王、胤祉被封为诚郡王,胤禛、胤祺、胤祐、胤禩被封为贝勒。 胤祉、胤禛、胤祺的生母都是康熙帝最宠爱的妃子,且都出身名门。

清代皇子晋封亲王、郡王,大多也是这种情况。 至于清初功封的八个铁帽子王,以及恩封的四个铁帽子王,则又是特例。